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135.我知道,人们会质疑人用灵眼看到如此遥远星球上的东西的可能性,所以请允许我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。来世的距离不同于尘世的,因为在来世,距离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在状态。那些状态相似的人住在同一个社群、同一个地方。在那里,同在取决于状态的相似性,疏离取决于状态的不同性。正因如此,当主将我引入类似那星球的灵人和居民的状态时,我便在该星球附近,能在场与他们交谈。由此明显可知,星球在灵界不像在自然界那样有空间上的不同距离,只是照那里灵人和居民的生命状态而有如此表象。我所说的生命状态是指他们在爱与信上的情感状态,也请允许我解释一下一个灵,或也可说,在灵里的一个人如何看到一个星球上的事物。
无论灵人还是天使,都不能用自己的视觉看见世上的任何事物。因为对他们来说,尘世之光,也就是阳光就像黑暗。正如世人无法用肉眼看见来世的任何事物,因为对他们来说,天堂之光就像黑暗。但是,若主乐意,灵人和天使仍能通过一个人的眼睛看见世上的事物。然而,除了主允许其与灵人和天使交谈,并与他们同在之人外,主不会将这种能力赐给任何人。他们被允许通过我的眼睛看见世上的事物,和我看得一样清楚;还能听见世人与我的交谈。一些灵人通过我看见他们活在肉身时所认识的朋友,和以前一样生动,这种事时有发生,他们都感到十分震惊。他们甚至看见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和子女,并想告诉他们,自己就在场看着他们,还请求我将他们在来世的情况告诉他们。但我被禁止告诉他们这一切,也被禁止透露他们就这样被看见,因为他们会说我疯了,至少认为这些都是精神幻觉,或说我精神错乱。事实上,我很清楚,尽管他们口头上承认,但心里仍不相信灵人的存在,也不相信死人复活,就在灵人当中;并且这些灵人能通过一个人看见、听见。
当我的内视先被打开,那些在来世的人通过我的眼睛看见尘世和其中的事物时,他们如此震惊,以至于称这为奇迹中的奇迹,并感受到一种新的喜悦,因为地与天并天与地的交流得到恩准。这种喜悦持续了数月,后来就习以为常了,他们不再对此感到惊讶。我被指教,与其他人同在的灵人并天使根本看不见世上的任何事物,只能觉察到与他们同在之人的思维和情感。
由此明显可知,人如此被造,以致他活在世人当中的同时,也活在天堂的天使当中,反之亦然。他同样如此被造,以致天堂与尘世能同时与他同在,并行如一体,好叫人们能知道天上发生的事,天使也能知道世上发生的事。当人们死亡时,他们能由此从主在地上的国度进入祂在天上的国度,不是仿佛进入一个新的国度,而是进入他们活在肉身时所在的那个国度。但人们已变得如此肉体化,以至于向自己关闭天堂。
创世记34:1-31
1.利亚给雅各所生的女儿底拿出去,要见那地的女子们。
2.那地的族长希未人、哈抹的儿子示剑看见她,就拉住她与她同寝,强行污辱了她。
3.示剑的灵魂系恋雅各的女儿底拿;他喜爱这少女,和这少女谈心。
4.示剑同他父亲哈抹说话,说,求你为我聘这女孩为妻。
5.雅各听见示剑玷污了他的女儿底拿,那时他的儿子们正和群畜在田野,雅各就沉默,等他们回来。
6.示剑的父亲哈抹出来,到雅各那里,要和他讲话。
7.雅各的儿子们听见这事,就从田野回来,人人痛心,极其恼怒,因示剑在以色列中作了丑事,与雅各的女儿同寝,这本是不应该作的。
8.哈抹和他们谈话,说,我的儿子示剑,他的灵魂恋慕你们的女儿,求你们将她给示剑为妻。
9.你们与我们结亲,你们可以把女儿给我们,也可以娶我们的女儿。
10.你们与我们同住吧!这地都在你们面前,只管在此居住,做买卖,置产业。
11.示剑对她父亲和弟兄们说,但愿我在你们眼前蒙恩,你们向我要什么,我都会给。
12.任凭向我要多重的聘金和礼物,我必照你们向我所说的给你们,只要把这少女给我为妻。
13.雅各的儿子们,因为示剑玷污了他们的妹子底拿,就以诡诈回答示剑和他父亲哈抹,也如此说话。
14.对他们说,我们不能照这话去做,把我们的妹子给有阳皮的人,因为那是我们的羞辱。
15.惟有一个条件才可以应允,若你们所有的男丁都受割礼,和我们一样,
16.我们就把女儿给你们,也娶你们的女儿,我们便与你们同住,成为一样的人民。
17.倘若你们不听从我们受割礼,我们就带着我们的女儿走了。
18.他们的话在哈抹的眼中和他儿子示剑的眼中看为美。
19.那少年人行这话并不迟延,因为他喜爱雅各的女儿。他在他父亲全家族中也是最受尊重的。
20.哈抹和他儿子示剑到本城的门口,对本城的人讲说:
21.这些人与我们和睦,不如许他们在这地居住,做买卖;看哪,这地在他们面前也宽阔。我们可以娶他们的女儿为妻,也可以把我们的女儿嫁给他们。
22.惟有一个条件,这些人才肯应允和我们同住,成为一样的人民;就是我们中间所有的男丁都要受割礼,和他们受割礼一样。
23.他们的群畜、货财和一切的牲口岂不都归我们吗?只要我们依从他们,他们就与我们同住。
24.凡出他城门的人,就都听从哈抹和他儿子示剑的话。于是,他们就给凡出他城门的所有男丁都行了割礼。
25.到第三天,众人正在疼痛的时候,雅各的两个儿子,就是底拿的哥哥西缅和利未,各拿着剑,不动声色地来到城中,把一切男丁都杀了。
26.又用剑刃杀了哈抹和他儿子示剑,把底拿从示剑家里带出来就走了。
27.雅各的儿子们因为他们的妹子受了玷污,就来到被杀的人那里,掳掠那城。
28.夺了他们的羊群、牛群和驴,并城里田间所有的;
29.又把他们一切货财、孩子、妇女,并各房中所有的,都掳掠去了。
30.雅各对西缅和利未说,你们连累我,使我在这地的居民中,就是在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中,有了臭名。我的人丁既然稀少,他们必聚集来击杀我,我和全家的人都必灭绝。
31.他们说,他岂可待我们的妹子如同妓女吗?
概览
4425.就内义而言,此处所论述的主题是雅各的后代:他们灭绝了古教会所拥有的一切教义真理。哈抹和示剑,连同他们城里的人,就代表这真理。因为雅各后代当中的教会代表唯独在于没有内在的外在,而古人当中的代表教会则在于具有内在的外在。
1616.“亚伯兰就挪移帐棚,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居住”表示主到达一种更内在的感知。这从“挪移帐棚”和“橡树林”的含义清楚可知:“挪移帐棚”,就是挪动并固定帐棚,是指结合的过程,因为“帐棚”是指敬拜的神圣,如前所示(414, 1452节),外在人通过这外在的神圣与内在人结合;“橡树林”是指感知,如前所述(1442, 1443节),那里出现了“摩利橡树林”这个短语,意思是第一种感知,而此处以复数形式提到的“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”表示更充分,也就是更内在的感知。这种感知被称为“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”。别处也提到“幔利”(如创世记14:13; 18:1; 23:17-19; 35:27);还提到希伯仑(如创世记35:27; 37:14; 约书亚记10:36, 39; 14:13-15; 15:13, 54; 20:7; 21:11, 13; 士师记1:10, 20,以及其它地方)。至于幔利和希伯仑表示什么,蒙主的神性怜悯,可参看解释这些经文的地方。
关于“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”表示一种更内在的感知,情况如下:属于外在人的事物越与属于内在人的属天事物结合,感知就越增长,并变得更内在。与属天事物的结合会赋予感知,因为内在人的生命本身就住在属于对耶和华之爱的属天事物里面;或也可说,耶和华存在于属于爱的属天事物里面,也就是存在于属天之爱里面;这种存在在外在人中是感知不到的,除非实现结合;一切感知都来自结合。
从此处的内义清楚可知主的情形如何,即:随着知识或认知的增多、繁殖,祂的外在人,即人性或人身本质逐步与神性本质结合。若不通过知识或认知,任何人,只要他是人,都永远不能与耶和华或主结合,因为一个人正是通过知识或认知而成为人。这也适用于主,因为主和其他人一样出生,也和其他人一样接受教导。然而,属天事物不断被灌输到祂作为器皿的知识或认知中;结果,祂的知识或认知不断变成接受属天事物的器皿;这些器皿本身也变成属天的。
主以这种方式不断朝婴孩的属天事物前进,因为如前所述(430, 561, 1438, 1450-1451, 1453:1, 1472, 1495-1496, 1548, 1555:2, 1557节),属于爱的属天事物从最早的婴儿期直到童年时期,再到青春期就被灌输给一个人。他因是一个人,所以那时和以后就被赋予知识和认知(无论世俗的还是宗教的)。如果一个人是那种能重生的人,那么这些知识或认知就会充满属于爱和仁的属天事物,并因此被植入他自婴儿直到童年和青春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事物;他的外在人就这样与他的内在人结合。它们首先被植入他青春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事物,然后被植入他童年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事物,最后被植入他婴儿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事物;这时,他就是一个“小孩子”;论到小孩子,主说“神的国是属于这样的人的”(马可福音10:14; 路加福音18:16)。唯独主实现这种植入;因此,属天之物若非来自并属于主,就不会,也不能存在于人身上。
然而,主凭自己的能力将祂的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起来,并以属天事物充满祂的知识或认知,按照神性秩序把它们植入属天事物。首先,主将它们植入祂童年时期(译注:新世纪版本为青春期)的属天事物,接着植入童年时期与婴儿时期(译注:新世纪版本为青春期与童年时期)之间的那个年龄阶段的属天事物,最后植入婴儿时期(译注:新世纪版本为童年时期)的属天事物。同时祂以这种方式在人性或人身本质方面也变成纯真本身和爱本身;这纯真本身和爱本身是天上和地上的一切纯真和一切爱的源头。这种纯真是真正的婴孩(译注:新世纪版本为真正的童年),因为它同时也是智慧。而婴孩的纯真若不通过知识或认知变成智慧的纯真,就毫无用处;这就是为何在来世,小孩子都被赋予知识或认知。主因将知识或认知植入属天事物,故拥有感知,因为如前所述,一切感知都来自结合。当主植入童年时期获得的记忆知识或事实时,祂便拥有了祂的第一种感知,这种感知由“摩利橡树林”来表示;当祂植入知识或认知时,便拥有了祂的第二种感知,也就是此处论述的主题,它更为内在;这种感知由“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”来表示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